蔡徐坤打破沉默,流量明星为何一再“塌房”?
7月3日,“顶流”艺人蔡徐坤打破沉默,公开回应社交媒体上相关人士对其指控的一系列丑闻。他表示自己与c姓女士交往属双方自愿,不涉及违法,网上关于“女方为未成年”“强制堕胎”等指控均不属实。对于另外一些涉嫌违法的严重指控,包括他的母亲雇佣私家侦探调查女方,安装摄像头对其进行偷拍,并且在网络上传播相关视频等,蔡徐坤均没有提及。
在蔡徐坤打破沉默之时,相关话题已经在网络持续发酵了一个星期之久。他在娱乐圈中的偶像形象也濒临破灭,偶像地位摇摇欲坠——公开资料显示,北京蔡徐坤影视文化工作室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一些音乐、影视网络平台下架其音乐作品、视频作品及综艺节目;广告行业组织对其相关舆情发酵发布了风险提示;他担任形象代言的一些商业品牌在官方社交媒体账号上清空与他相关的全部内容。
在吴亦凡、李易峰、郑爽、邓伦等一长串名单之后,蔡徐坤成为最新一位“塌房”的流量明星。他们一再重蹈覆辙,彼此的情形都颇有几分相似之处——在“塌房”之前,他们的形象光芒万丈、完美无瑕;在“塌房”之后,他们暴露出来的真实面目,或道德有污,或作奸犯科,都与平日的公众形象形成强烈反差,让他们的粉丝、拥趸,也让普通公众大跌眼镜。
(资料图片)
人前人后、“塌房”前后,这些流量明星的形象为何反差如此之大?
公众形象是流量明星的生命线。在“流量造星”机制之下,演艺公司迎合粉丝心理和市场需求,精心策划、包装艺人的人设和形象。那些适销对路的“人设元素”,包括形象出众、才华横溢;或者深情专一,或者纯洁无瑕。在镜头前、在公众面前,他们按照这种“人设”的要求和内在逻辑来表演、呈现。如此包装之下,艺人展现的完美形象深度契合市场需求和受众心理,容易获得规模庞大的粉丝追捧。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在网络上拥有万众瞩目的关注度,在流量加持下迅速成名、走红,成为流量明星。
在刻意包装、营造和维护公众形象的另一面,却是一些流量明星对道德修养疏于要求,对演艺能力疏于锻炼,甚至无视道德底线和法律红线,沦为娱乐圈里道德沦丧、作奸犯科的害群之马。正是这种舞台上下、戏里戏外的不同行为逻辑,使他们的真实自我迥异于呈现在公众面前的虚拟自我,形成强烈的矛盾和反差。
只重视表面形象,不重视内在素质;只经营虚拟人设,不修炼真实品德,这样的流量明星注定行而不远。艺人在舞台上、镜头前可以表演,但社会毕竟不是一个舞台,人生也不能全靠演技。法律规范、公序良俗、社会公德、私人道德,都对真实的个体提出了规范要求。无视这些规范要求,一个金玉其表、败絮其中的流量明星,就如同一座沙滩上的楼阁,一间火焰上的纸房子,当真相露出水面之时,就是他们人设、形象崩坏的“塌房”之日。
一次又一次流量明星的覆辙,都反复说明了相似的道理。在商业化的市场环境中,演艺公司、演艺人员借用市场化的策略和手段,进行适度的形象包装、宣传推广无可厚非,但通过形象包装做足“面子”之余,一定不能忘了更重要的“里子”,那就是演艺能力的不断磨炼,艺德、私德的不断修炼,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外在形象和内在素质互相契合,把演艺生涯建立在坚实的业务能力、道德修养的基础之上,艺人才能在舞台上下、戏里戏外都立于不败之地,远离那种一夜之间就崩坏、“塌房”的戏剧化人生。
本文作者:封寿炎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资料图
图片编辑:苏唯